郑振煌:佛法新论 正解佛陀法义
¥84.00
有货
描述
无论您学佛多久,如果你还无法正确领受法义,
肯定要重新认识佛陀的教法,
本书让您重新找回学佛的自信心。
正解佛陀的法义,首先必须了解佛陀教法的智慧,也就是身心的奥秘,身体的奥秘以及心的奥秘。人为什么痛苦烦恼?要如何得到自由自在?投胎转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应该有的警觉是什么?如何在未来世保得人身?
佛陀教导的因缘法是如何运作的?切莫倒置因缘,「你骂我,你对我不好」,真的有这一回事,但这个是缘不是因,那到底什么是因?什么是缘呢?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法的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掌握体相用事理?如何生起慈悲心?如何生起大菩提心?如何与诸佛菩萨相应?这些问题如果您还无法明确的掌握,本书将一一为您解读。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郑振煌居士
台湾台南县人,1945 年出生。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现任中华维鬘学会理事长、中华佛教居士会副理事长、净觉僧伽大学大乗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毕生以弘法利生为志业。推展居士菩萨道及佛教现代化、国际化、学术化、生活化;并长年主持佛学讲座、研习营及禅修营。
已出版书籍《佛使比丘:南传佛教第一人》、《心之旅承──中阴教授》、《当修行者遇上大师》、《直指法身》、《藏密度亡经》、《修心与慈观》、《心静烦恼心熄》、《圣道修习》、《武艺中的禅》、《何来宗教》、《法味》、《佛教在中国》、《慧眼初开》、《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菩提树的心木》、《了义炬》、《观呼吸》、《人生锦囊》、《学佛释疑》、《心如炽火》、《认识藏传佛教》、《心灵甘露》、《西藏生死书》、《心灵神医》、《意识的歧路》、《古铜佛像》、《心地观经》(末三品,英译本)、《行愿──玄奘的故事》(英译本)、《孔子圣蹟图》(英译本)、《水月禅心》(英译本)、《肢体语言》等三十二部译著;小册子有《禅修与心灵净化》、《空性与心灵疗愈》、《开心之钥──转念》、《菩萨道的修行》、《居士佛教》、《在家学佛》、《一心三观》、《死后的真相》、《阿弥陀经的治疗法门》、《从死亡谈生命》、《西藏佛教简介》、《西藏佛教的修行道》等十二种;另有中英专文千余篇发表于海内外报刊杂志。
目录
第一节 佛陀的定义
第二节 佛教的智慧
第三节 觉悟者的教育
第四节 切莫倒置因缘
第五节 法的定义
第六节 佛学与学佛第二章 宗教 民间信仰
第一节 民间信仰
第二节 宗教的定义
第三节 人本宗教
第一项 五种眼
第二项 与佛菩萨相应
第三项 无量无边的空间
第四项 宗门与教下
第四节 神本的宗教
第五节 物本的宗教
第六节 佛教快乐的方法
第三章 三法印
第一节 体相用事理
第二节 诸行无常
第三节 诸受皆苦
第一项 苦苦
第二项 坏苦
第三项 行苦
第四节 诸法无我
第五节 一实相印
第六节 掌握体相用事理
第四章 三宝皈依法义
第一节 世间宝
第二节 出世间宝
第三节 住持三宝
第四节 真实三宝
第五节 自性三宝
第一项 自性佛宝
第二项 自性法宝
第三项 自性僧宝
第六节 六皈依
第五章 十法界
第一节 众生法界
第二节 三界六道
第三节 四圣
第一项 声闻
第二项 缘觉
第三项 菩萨
第四项 佛
第四节 天道
第一项 欲界天
第二项 色界天
第三项 无色界天
第五节 阿修罗
第六节 人道
第七节 下三道
第一项 火途
第二项 刀途
第三项 血途
第八节 正报和依报
第九节 理上的十法界
第十节 事上的十法界
第十一节 为什么要修行
第十二节 如何得到自由自在
第十三节 三千法界
第十四节 佛教是真正的平等
第六章 佛教的宇宙观
第一节 投胎转世的方式
第二节 业感缘起
第一项 引业
第二项 满业
第三项 依报
第三节 色法
第一项 内五色
第二项 外五色
第一目 极略色
第二目 极迥色
第三目 受所引色
第四目 定所生色
第五目 遍计所执色
第四节 三千大千世界
第七章 五戒十善
第一节 保得人身
第二节 戒律的含义
第三节 戒律的类别
第一项 别解脱戒
第二项 在家戒
第一目 五戒
第二目 八关斋戒
第三项 出家戒
第四项 菩萨戒
第五项 密宗戒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行十善
第一项 佛教戒律的精神
第二项 行十善得生欲界天
第三项 十善的分类
第四项 断除贪瞋痴
第五项 卍字的来源
第六项 修禅定得生色界天
第八章 三十七道品
第一节 三转法轮
第一项 初转法轮(示转)
第二项 二转法轮(劝转)
第三项 三转法轮(证转)
第二节 三转法轮的类别
第三节 三十七道品的由来
第四节 简介修行的过程
第一项 法现观/资粮道
第二项 义现观/加行道
第三项 谛现观/见道位
第四项 随现观/修道位
第五项 究竟现观/无学道
第五节 五停心观
第六节 资粮道
第一项 修四念处
第二项 四正勤
第三项 四神足
第七节 加行道——五根、五力
第一项 五根
第二项 五力
第八节 见道位——七觉支
第一项 念觉支
第二项 择法觉支
第三项 精进觉支
第四项 喜觉支
第五项 定觉支
第六项 轻安觉支
第七项 舍觉支
第八项 小结
第九节 四圣谛的谛现观
第十节 修道位─八正道
第十一节 究竟位—无学位
第十二节 复习
第九章 十二因缘
第一节 佛教的智慧
第二节 业感缘起
第三节 身心的奥秘
第一项 身体的奥秘
第二项 心的奥秘
第四节 十二因缘
第一项 老死
第二项 生
第三项 有
第四项 取
第五项 爱
第六项 受
第七项 触
第八项 六入
第九项 名色
第十项 识
第十一项 行
第十二项 无明
第五节 独觉乘
第六节 轮回不断
第七节 证涅槃
第八节 十二因缘的类别
第一项 当下的十二因缘
第二项 二世一重的十二因缘
第三项 三世二重的十二因缘
第一目 流转十二因缘
第二目 还灭十二因缘
第九节 修行从五支下手
第一项 触
第二项 受
第三项 爱
第四项 取
第五项 有
第十节 结语
第十章 十波罗密
第一节 如何生起慈悲心
第一项 知母恩
第二项 心生万法
第二节 慈悲心的类别
第一项 生缘慈悲
第二项 法缘慈悲
第三项 无缘慈悲
第三节 如何生起大菩提心
第一项 上求佛道
第二项 下化众生
第三项 四弘誓愿
第四节 四无量心
第一项 慈心
第二项 悲心
第三项 喜心
第四项 舍心
第五项 四无量心互相平衡
第五节 四摄法
第六节 波罗密
第一项 布施波罗密
第二项 持戒波罗密
第三项 忍辱波罗密
第四项 精进波罗密
第五项 禅定波罗密
第六项 般若波罗密
第七项 方便波罗密
第八项 愿波罗密
第九项 力波罗密
第十项 智波罗密
第十一章 天台小止观
第一节 坐禅方法简介
第二节 天台小止观
第三节 五时八教简介
第一项 五时
第二项 八教
第一目 化仪四教
第二目 化法四教
第十二章 吾人应有的警觉
第一节 世法之相
第二节 三寳歌的由来
第三节 三宝歌浅释
第一项 佛寳
第二项 法宝
第三项 僧宝
导读
第一章〈认识佛教〉:解释佛陀与佛法的定义。佛陀是一位智者和觉者,因此每一个人只要有智慧和觉醒就是佛。佛陀对我们的教育有戒、定、慧等层面。法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佛法是开悟的方法,是佛对真理的诠释。
第二章〈宗教、民间信仰〉:一般民间信仰为多神教,称为萨满教。萨满教是先民不能理解宇宙的现象而产生,认为万物皆有神。宗教的要件有四个:教主、教义、仪式、教徒。
宗教可分人本宗教、神本宗教、物本宗教。佛教是人本宗教,以人为本而说出真理,例如四圣谛、八正道等,以人为本而建立种种修行法门。
第三章〈三法印〉:了解三法印之前,要先了解事、理、体、相、用。事是现象,理是现象背后的真理,体是万事万物的体性,相是一切现象,用是作用与功能。通达这五件事,就会产生智慧而受用无穷。
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万事万物不断在改变。二、诸受皆苦——因领受万事万物后,不肯放下而产生痛苦。三、诸法无我——一切现象的体性都是空。
大乘佛法进一步提出「一实相印」,贯穿体、相、用,三者不一不异。万事万物的真理是缘起性空,通达三法印或一实相印,就能证得寂静涅槃,心不受任何束缚而解脱自在。
第四章〈三宝皈依法义〉:皈依是依著某人或某种方法来学习。寳可分世间寳和出世间寳。
世间寳为「五家所共有」,其宝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变化无常,不能永远持有。
出世间寳是佛、法、僧三宝,可分为住持三寳、真实三寳、自性三寳。
住持三寳是有相的三宝,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和其他诸佛,法是指三藏十二部,僧是指修行人。
真实三寳中的佛寳是「觉」,时刻保持觉醒,不再迷糊;法宝是「正」,合乎真理,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启悟;僧寳是「净」,精进修行,净化内心的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及其他随烦恼,进而产生智慧。
自性三寳是指我们的自性、本性就具足佛法僧三宝。自性佛是说众生心本来就是觉醒、清净、光明的;自性法是说众生心本来就是正道的;自性僧是说众生心本来就可以产生任何现象的。
皈依三寳始自亲近住持三宝,修习真实三宝,最后回归自性三寳。
第五章〈十法界——有心识的众生〉:有情众生可分为凡夫六界与圣贤四界。凡夫六界包括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圣贤四界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佛。
法界可分事、理二种来谈。事法界指一切现象,理法界指现象背后的真理,最终是真如心。譬如,众生心如果是悲智圆满的,当下就是佛;如果是慈悲的,当下就是菩萨;如果是清净解脱的,当下就是辟支佛、阿罗汉。如果是空无一切的,当下就是无色界天;如果是喜乐等舍的,当下就是色界天;如果是享受五欲妙乐的,当下就是欲界天。如果是持守五戒的,当下就是人;如果是愚痴的,当下就是畜生;如果是贪婪的,当下就是饿鬼;如果是愤怒的,当下就是地狱。学佛就是要提升生命层次,最后悲智圆满。
第六章〈佛教的宇宙观〉:宇宙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称为依报,包括时间和空间。依报是十一种色法:内五色和外六色。内五色是人的身体,包括眼、耳、鼻、舌、身;外六色是感官意识所领受缘虑的对像,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从横剖面来看,我们众生所处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从纵剖面来看,就是欲界六道、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第七章〈五戒十善〉:戒是用来规范自己,保护自己的行为和语言不会出错。小乘只有别解脱戒,而大乘还有菩萨戒,密乘更多了密宗戒。
别解脱戒是守一种戒就解脱一种烦恼,包括在家的五戒和八关斋戒,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守戒可以不堕三恶趣。十善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行十善就可以升天。
菩萨戒可以分成三部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
密宗戒又称三昧耶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祕密真言戒。其戒相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悭吝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
第八章〈三十七道品〉:佛弟子将佛所说的修行过程整理成一个系统——从资粮道开始,经过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圆满就是无学道或究竟道。
资粮道是法现观:观察当下的现象,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加行道是义现观:了解现象背后的意义,包括五根和五力。见道是谛现观:了解四圣谛,断见惑而产生智慧,包括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定、轻安、舍。修道位是随现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四圣谛、八正道。无学道是究竟现观:该学的已经学了,智慧究竟,寂静涅槃。
第九章〈十二因缘〉:生命的因果关系,简单来讲就是惑、业、苦,详尽的说就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可以从当下、二世一重、三世二重,这三种角度来分析十二因缘。其中,当下的十二因缘观最为重要,因为修行是以戒定慧来守住触、受、爱、取、有这五支,只要其中一支截断了,轮回也就因此中断而进入寂静涅槃。
第十章〈十波罗密〉:大乘的修行法。波罗密的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引申为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等十项功课都做得圆满的话,即成就菩萨道,究竟成佛。
第十一章〈天台小止观〉: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坐禅的方法。第二部分说明天台宗的主旨及其五时八教的判教。
最简单的坐禅方法是:首先盘腿而坐,然后从头顶一直到脚底一寸寸的放松,这是调身。身调好了就调息,先做几个深呼吸,然后是自然的呼吸。只要注意力没有离开深呼吸就是止,只要了解身心的种种变化就是观。修止可以让心不再散乱,修观可以知道身心和种种事物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这种了解称为智慧。
第十二章〈吾人应有的警觉〉:第一部分讲世间法,世间法认识了就是了解佛法,佛法不曾离开世间法。第二部分浅释三寳歌的内容。
建议读者先看过李炳南居士所写的《佛学十四讲表》,再读本书,就可以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理,老实学佛,圆满生命。
其他信息
重量 | 0.8 kg |
---|---|
装订 | 平装 |
出版时间 | 2015 |
作者 | 郑振煌 |
页数 | 384 |
ISBN | 9789574472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