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连根:金庸的江湖师友-学界通人篇

¥148.00

分类: 标签: ,

描述

《金庸的江湖师友——学界通人篇》(蒋连根「金庸学研究」系列香港繁体增订足本版),精采内容:

● 金庸的「海宁小老乡」蒋连根,运用社会科学的「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和「滚雪球抽样调查」(snow ball sampling method),将几十年所获的扎实资料厚积薄发,深入了解金庸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真实人生。

● 金庸小说绝对是「雅俗共赏」!由小学程度的老百姓,到学究天人的宗师巨匠,都能够从阅读金庸的武侠世界,得到欣赏文学作品「有趣」和「有用」的收获!

● 本篇介绍的「学界通人」包括:「南饶北季」的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和博学的「镇港之宝」饶宗颐;与文学不沾边的科学家、最早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及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

● 他首开金庸小说研究课的严家炎;与查良铿、良镛兄弟结缘的红学专家冯其庸;父女仨都是「金庸迷」的刘再复;读金庸、研鲁迅的钱理群,学界独行侠陈平原。

● 还有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


本书特色

  金庸武侠小说是爱交朋友的人的小说,友情是金庸的骨干,爱情只是点缀。金庸再三指出,他的小说的重心是「男子与男子之间」的友情而不是爱情,实在是很有意义的。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缺乏家庭生活的人更加需要朋友;缺乏家庭生活而又活在不安定的环境、不熟悉的社会之中的人怎样需要朋友,就可想而知了。
《明报》时期的金庸,一手办报纸,一手写小说,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这个时候的他,朋友圈几乎将港台文化圈名流一网打尽,一直延伸到了大陆乃至全球华人文化圈。从《明报月刊》的部分顾问名单中就可窥见一二:饶宗颐、季羡林、杨振宁、刘再复、冯其庸、张五常、钱理群……金庸自己也在顾问之列,这是中国最一流的文化朋友圈。
金庸与他们有的几十年交往,有的仅有一面之缘,如饶宗颐、季羡林……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这种「君子之交」显得难能可贵。

简介

金庸小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甫出生即光芒四射,读者群横跨较广的教育程度和专业领域,由小学程度到大学教授,由文学大家到科学家、博学通人等等,不同背景的读者深爱这些武侠小说。本篇题为《学界通人篇》,介绍一部份因金庸小说而与作者金庸相交相知的学术名家。

作者简介

蒋连根,一九五五年生,金庸唤他「我的海宁小老乡」(陪同杨振宁在盐官观潮,接受采访时说的)。笔名耕夫、恋耕、鸣雁等,毕业于金庸任院长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不过是远程教育的,因而跟他的儿子是同学。
早年入伍学习新闻采写,退役后便做了金庸的同行,以新闻记者为职业,是中国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章(中国记协颁发)获得者。曾担任金庸学术研究会理事,徐志摩研究会理事。善写人物传记,已出版的有《名人家园》、《金庸和他的家人们》、《金庸和他的师友们》等书。退休后居杭州西湖,常与金庸书院为伴。
「未必出类拔萃,但一定与众不同。」这是他的一生追求。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金庸小说研讨会」的荣誉顾问——语言学家季羡林
相识在机缘,相知于佛缘——「镇港之宝」饶宗颐
第一个读金庸小说的科学家——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他首开金庸小说研究课——北大教授严家炎
哥哥的学生有「金石姻缘」——「红学」专家冯其庸
他比我这个「大教授」高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
父女仨都是「金庸迷」——客席研究教授刘再复
读不进去鲁迅就读金庸——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
校园侠客研究「刀光剑影」——学界独行侠陈平原
不曾识面早相知——日本作家池田大作

  《诗经》写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儿呼叫也是在寻找友谊,何况人呢!何为「朋友」?就是「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庄子讲过一则寓言: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生存,这就是成语「相濡以沫」的由来,指的是「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夫妻。但是,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正常最真实也最无奈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要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江湖之远之大,何处是归处和依靠?人在江湖,总会有许多的无奈、寂寞、冷清。金庸说:「友情是我生命中一种重要之极的宝贵感情。」人生在世,总要或多或少地依靠来自自身以外的各种帮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鼓励……所「依」甚广,所「靠」甚多。
  在金庸生命的各个时期,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人,一群爱他敬他,愿意为他无私奉献,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时挺身而出,替他扫平障碍或是进行善后工作的朋友。若是没有这样一群铁杆朋友在身边,恐怕这个大侠必定当得十分吃力。所以说,金庸的生命离不开他的朋友圈,是一群朋友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才让他成为大侠,在人前光鲜亮丽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情义,才衬托出了大侠的光辉形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受殖民统治的香港,金庸虚实相间的新派武侠小说大大拓展了香港人阅读的想像空间,纵深了历史记忆。武侠行踪在江南、中原、塞外、大理国、帝都之间舖展游移;小说里的人物与思想,在朝与野、涉政与隐退、向心与离心、顺从与背叛、大义与私情之间寻求着平衡,思考着普遍的人性和古代历史的规律。种种时局的因缘际会,在向来被视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开出了一朵绚烂的花。挟一腔豪情,聚千古江山。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布衣英雄热血肝胆,重情重义,为国为民,震撼人心!他用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宏大的气魄和娴熟的笔法,融历史传奇故事,写华语文化传奇!读过金庸作品的人,肯定会在其刀光剑影中体会到友情的浓烈。金庸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人与人的形形色色的友情,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识、点头之交、生死相许、忘年之交、超越性别的知己之交、危难之中的莫逆之交……无一不让我们深深感动并心向往之。那些真情,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固若金汤,在经历了劫难的洗礼后焕发出了人性高洁的光芒。
  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在华人中流行这么广泛,影响这么深远?究其根本,情节和历史图景是一回事,更深层的原因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突出了一个乃至中华民族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友谊的最核心问题——义气! 从生死相依到共创江山,从书剑恩仇到武林剑啸时的惺惺相惜、倾囊相授,这种坦荡和崇高,让人看了热血沸腾,这就是友情加上重义。金庸采取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他把负面化为正面,他写神州大地的万里河山,英雄人物任意驰骋其间,与天下豪杰互相结交,气味相投,便成莫逆,一同出生入死,共谋大事。生活多么自由,人生多么丰富,只要朋友之间有情有义,世上的艰难险诈又有什么可怕之处?
  金庸说:「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每个人,都是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名过客,有个小朋友问我,来生愿意做男人还是做女人,做郭靖还是做黄蓉?我说,不论做男人也好,做女人也好,都要做一个好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宣扬侠义精神的,本意基本与打打杀杀的『武』无关……我主张现代人学侠义二字,是补课,是主张勇于承担责任,拥有快意人生。侠义真的是个很远大很美丽的世界。」「我喜欢那些英雄,不仅仅在口头上讲侠义,而且在遇到困难、危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而不是遇到危险就往后跑,我自己正是这样努力去做的。远离危险、躲在后面,这样卑鄙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
  金庸在台北参加远流三十周年的演讲时说:「台湾流行崇拜关公,关公的武艺高强没有话说,但他真正受人崇拜,还在于他讲义气,所以民间社会称他关公,他的地位和帝王爷同高。义气在中国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品德,外国人和亲朋好友讲LOVE,中国人讲情之外,还讲义,所以要有情有义,单单有情是不行的。做生意谈不成,没关系,彼此之间的『义』还是在的,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武侠小说不管任何情况,这个『义』是始终维持的,历史人物或武侠人物,『义』都是很重要的批评标准。」
  很多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喜欢去猜测,金庸最像他众多小说主角的哪一个,是憨厚木讷的郭靖,是飞扬跳脱的杨过,是豪情万丈的萧峰,是优柔寡断的张无忌,还是乖觉油滑的韦小宝……其实,任何一位小说主人公都只是金庸性格的一部分。知遇而知己,是金庸性格的体现。金庸虽然多次老实坦白自己与书中男主角并不相像,「我肯定不是乔峰,也不是陈家洛,更不是韦小宝」,但爱交朋友这一点,倒是毫无二致的。金庸大名满天下,金庸朋友也是满天下。
  每个人背后都有他的故事,金庸写的故事已家喻户晓,而他自己和朋友们的故事,跟他的武侠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这就是金庸自个儿的江湖:老师和朋友。

其他信息

重量 0.6 kg
装订

平装

排版样式

繁体竖排

出版时间

2021

ISBN

978988858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