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於一九二四年刊行,作者時希聖(其另一著作《家庭新食譜》收錄在本文庫並以發行),言明按李公耳《家庭食譜》(收錄在本文庫並已發行)的體例編寫,亦分為點心、葷菜、素菜、鹽貨、糟貨、醬貨、燻貨、糖貨、酒、果等十章。
讀者宜以本書與李著並讀,可知清末至民初流行食制的演變。[……]
民國·陳壽凡:不用藥食物療病法
本書共分五十七章,內容條理分明,理論與實用並重。顧名思義,介紹用食物而不用藥物來治療疾病的知識和方法。先說明營養與食慾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次按米、麥、肉、魚、菜、果等食材分類解說;再依肺、腦、胃、心、腎等不同病型介紹食餌;讀者可按圖索驥,為病患者設計合適的食譜餐單。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遍及亞、歐、非等諸國,極之廣遠。其中包括種植、選料、刀工、烹煮技法、調味、火候、器具、品嚐、禮儀、風俗等,又有與中醫、養生結合,「藥膳同功」的「食療」,更有與佛教、修行結合的「茶禪一味」的「茶禪」(茶道)。飲食文化,由日常生活所需,進成技藝,再進昇[……]
民國·李克明:食譜秘典
本書作者序言有云:「烹調試味,尤重衛生;以經濟為前題,以實惠為主旨。」
正文以烹調法分類,炒法、蒸法、燻煨部、炸烤部、煮部、醬部、糟部、糖部、酒部、醃部、西菜部等十一章。讀者可以集中改進個別烹調法的技巧。
書中所介紹,都是作者入廚多年的秘訣心得,家廚與酒樓菜業都適用。[……]
民國·李公耳:家庭食譜
本書正文分為點心、葷菜、素菜、鹽貨、糟貨、醬貨、燻貨、糖貨、酒、果等十章。每種食制,除簡介「材料」、「器具」、「製法」以外,間有加「注意」一項,以免讀者依法製作時有誤。
本書在民國初年出版(約在一九一六年),書中介紹當為清代末年流行的食制,讀者從中可以得見近代中國菜譜的演變。[……]
民國·張恩廷:飲食與健康
本書分共二十二章,從現代食品化學及西方營養學角度,介紹飲食與健康的關係,「行文力求淺簡」,「使成為家庭的讀物」。內容以前滬江大學化學教授鮑登博士的講課紀錄及著作為藍本,並參考當時國內多種衛生與食品等書籍。
書中序言謂:「近代文明,不斷地在剝奪我們健康的增進;如車馬的繁盛,減少了我們不少的運動機會;食品的精製,剝削了我們很多的切需養分;所以我們抵抗病菌的能力,日趨薄弱,隨時有發生疾病的可能。」本書重點介紹「不健康的身體,應吃些什麼能使健康?」和「食品成分與身體的關係」,是其另一特色。[……]
民國·方笛舫:五百種食品烹製法
《五百種食物烹製法》全書共分七編。第一編總論,簡介飲食應具之常識,餘六編分論,詳述粥飯、葷菜、湯類、蔬菜、麵食、點心等六大類共五百種食物的烹製法。
作者認為飲食是家政重點,若全部交由傭人負責,又或凡遇請客都外出上館子用餐以示闊綽,都有失家庭幸福之意義。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維持生命必需品,一如空氣與水,選取食材,必須考慮家中各人體質寒熱、胃臟強弱、年齡老少,總以易於消化、富於營養、適合口味為宜。本書內容一重實用,二重經濟,材料豐富,對於二十一世紀主持家政之讀者有極高參考價值。[……]
民國·朱仁康:家庭食物療病法
《家庭食物療病法》,一九三七年初版。
作者朱仁康(一九○八至二○○○),江蘇無錫人,行醫逾七十年,精於瘡瘍及皮膚外科。本書為作者早期作品,當時正在上海行醫。
本書〈緒論〉指出:「天地間造物,無微不至。念及家用食物綦夥,其能賴以療疾者儘多,一菜一果,俯拾即是,收效既宏,且均甘美適口,老幼咸喜。甚至一皮一蒂,人所拋棄,廢物利用,功偉屢著,更不費分文。嘉惠貧病,食物療病之意義,誠大矣哉。」是為本書之作意。
正文分為十二章,涵蓋果品、茶點、蔬品、菜豆、瓜芋、米麥、肉類、禽獸、魚類、水產、海產、補品等。每種食物,除了介紹產地、形狀、功能和主治之外,還詳細說明宜忌,簡明易讀。各種常見病證,可[……]
民國·方文淵/張秀蓉:湯與飲料
本書兩位作者任職於上海營養指導所,於湯與飲料的烹調經驗豐富,第一作者更曾留學美國。書中所介紹的湯與飲料,都曾在上海中美醫院試驗檢定。作者特別強調兒童宜飲用清淡而香味較少的湯類,非常切合現今社會現況。
本書有〈食品的消毒與處理〉一節亦甚有參考價值。正文分為〈清湯〉、〈奶湯〉、〈濃湯〉、〈冷湯〉、〈飲料〉。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遍及亞、歐、非等諸國,極之廣遠。其中包括種植、選料、刀工、烹煮技法、調味、火候、器具、品嚐、禮儀、風俗等,又有與中醫、養生結合,「藥膳同功」的「食療」,更有與佛教、修行結合的「茶禪一味」[……]